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路桥隧道 > 施工组织设计 > >>

梯子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doc

资料评价:
★★★☆☆
更新时间:
2011-01-05
下载要求:
注册会员
文档大小:
0.17 MB
授权方式:
共享资料
上传会员:
ckll
文档类型:
.doc
所属栏目:
施工组织设计
需要金币:
1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简介:免费注册 本站会员可得金币,更多赚积分方法请查看:积分说明 下载地址

1.2 隧址区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梯子山位于苏、浙两省交界处,为太华—大朝山山脉向太湖方向延伸之余脉。山体走向为北东东向,为志留系岩屑砂岩、砂质泥岩构成剥蚀低山~丘陵区。
该山山顶海拔高程为99m。梯子山隧道位于山体东段,该处山脊高程约42m。山体北坡较陡,南坡相对较缓。山体东边坡有104 国道绕山而过,隧道进口104 国道上跨主线,104 国道路面高程为17.3m,104 国道东侧即为太湖。山体坡脚高程约为2.5m。
二、气象:隧址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全年无霜期长,平均为239 天。冬、夏季时间较长,春、秋季为过度季节。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39.6℃, 最低气温-13.1℃, 年平均降水量1197.33mm, 日最大降水量150.0mm,年平均风速3.3m/s,瞬时最大风速40.0m/s。年平均蒸发量1223.6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阴雨连绵的天气出现在春、秋季,低温在入秋之后,台风时间集中在7~9 月份,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末或秋初,冰雹大多发生在春末或秋初的午后至上半夜的时间内。
三、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层岩性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隧址区出露地层从上而下依次为:
1、第四系素填土(Q4): 以亚粘土、碎石和粉煤灰为主,为路基填土;第四系含碎石亚粘土(Q3):碎石呈棱角状,可塑,位于山体顶部,对隧道影响不大;第四系碎石土(Q1-2):碎石直径一般3-10cm,棱角状,中密,位于进口段洞顶。
2、志留系茅山组中段(S23m):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硬岩质,层状构造,产状平缓,中~厚层状,层间结合较差。局部夹薄层粘土岩、泥岩,部分岩屑砂岩含泥质砾石较多,粒径0.5~1cm 不等,此时岩样强度接近泥岩指标。隧道洞身和出口段主要从弱风化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中穿过,洞身局部地段从微风化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中穿过。
强风化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呈碎块状,竖向节理较发育,裂隙中有粘土充填;粘土岩、泥岩质地较软,手指甲可划痕,属软质岩石,具有弱膨胀性,该层与砂岩呈互层状产出,厚度较小,在空间上,泥岩、粘土岩延伸欠稳定,厚度时有变化,有时尖灭。
(二)地质构造  
1、褶皱:宜兴大港地区地质构造为一轴向东西的背斜构造。其核部由志留系茅山组地层组成。兰右山和梯子山分别处在大港—大埠头背斜的北翼和南翼。该背斜形态舒缓而简单。在核部南北两侧发育两条东西向正断层,使背斜核部大港~大坝一带,形成地堑式构造,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而背斜两翼如兰右山、梯子山相对抬升,表现为丘陵山地。
由于背斜轴向东西,褶皱形态舒缓,在梯子山出露的基岩,走向多为东西向,向西南微倾斜,倾角一般2~6 度。局部地段因存在小型褶皱,地层产状稍有变动。
2、断裂:隧址区未发现较大断裂,在梯子山西北坡观察到两条平行排列的正断层,规模较小,发育于薄层砂岩夹薄层~微层粉质粘土岩地层中,距线路较远,施工时要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查明,并加强超前支护。
3、节理:梯子山岩屑砂岩或石英砂岩中节理发育程度较高,而在粉砂质泥岩中节理不发育。主要节理走向有3 组:NE、NNE 和NNW 向,一般大于68 度,与层面近于正交,其中以NNE 一组最发育,连通性好,呈微张状,节理间距大致为30~50cm,岩体大都被切割成菱形块状。
四、水文地质条件等等,详情请下载参考!

帮助 收藏 报错 评论>>
梯子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下载
点击此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