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园林景观 > 规划设计 > >>

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全套方案文本.rar

资料评价:
★★★☆☆
更新时间:
2015-09-24
下载要求:
注册会员
文档大小:
111.79 MB
授权方式:
共享资料
上传会员:
网友上传
文档类型:
.rar
所属栏目:
规划设计
需要金币:
3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公告:免费注册 会员可立即获得金币,更多赚取金币方法请查看:金币说明 下载地址
资料简介:
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研究
楔 子
 “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
广州“负山面海”, 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山水形态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珠江自西向东蜿蜒流经城市,城内白云山、越秀山郁郁葱葱。作为一个具有二千八百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千百年来极富匠心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广州独特的城市景观,并由此积淀而成丰厚和弥足珍贵的城市文化。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广州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修建和改造了大量建筑和交通基础设施。现在对于大多数广州人和观光客来说,城市形象总是与雄伟的高楼大厦和毁誉参半的高架路桥联系在一起,正在兴建的地铁二号线将更好地补充一号线,使人们出行通勤更加便捷;东站广场、人民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正在高标准地建设,并得到了与基础设施同等的重视。
然而,广州的老城建设改造,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却进展甚微,并淹没在现代广州建设的大潮之中。我们认为,高楼大厦、通衢大道、宏伟的市政工程只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如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历史名城建设经验所昭示的那样,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质、场所意义、市民性及其与自然条件的互动和依存关系才真正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是名城之所以成为名城的根本所在。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传统中轴线地区正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与山水城市集中体现的核心。
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我们认为广州市规划局本次组织的设计咨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设计编制的基本原则是:立足现状,整体引领,以人为本,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明确理想,发展与保护结合。
我们基本设计目标是:理想形态结构的追寻,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化,社区价值和场所性的维系,环境特色和品质的追求。
总的说,我们的设计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试图创造一种相对理想的、与广州现代都市形象相得益彰的传统中轴线空间形态结构和环境,体现未来广州城市的发展追求和公众意志。这种目标和理念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深入调研分析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谨慎提出的。我们坚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城市建设是一项伟大同时也是非常艰巨的事业,它需要远期的规划设计意识和长期不懈的向既定方向努力的工作精神。
这份设计研究凝聚了一组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学者和莘莘学子近三个月的心血和辛勤劳动成果,希望能为广州市在传统中轴线地区的未来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第一部分 项目概况
一、 项目背景:
为促进和改善广州老城中心区的更新和建设,塑造充满生机又富有传统魅力的城市空间形态,重视城市传统轴线并促进轴线地区的有序建设,广州市政府暨市规划局决定开展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咨询。
本项目设计范围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南迄海珠南广场,西到连新路、解放路,东至吉祥路、教育路、泰康路、迴龙路,总面积约144公顷。
 
二、 区位及背景
1. 广州城的历史变迁: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上建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了南越国,扩建番禺城,城周十里,史称“赵佗城”。
•唐城广州:广州是隋唐时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也是唐代唯一的通海口岸。城市建设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当时城区向西有所扩展,成千上万的阿拉伯商人来广州经商,并居住在北起中山路,南到惠福路,东至解放路,西至人民路的番坊中。
•宋广州城:宋末珠江岸线已推移至一德路、万福路一带,今之高第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宋已有之。广州经济发达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公元1072年,广州扩大城区,建成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广州城:将宋元时期的三城合一,扩大东城、北城,北面扩展至观音山(越秀山)东北山麓,于制高点建镇海楼(当时北城门楼)。现越秀山上之明城墙,便是扩建的城垣遗址。当时城区扩至珠江,形成后倚越秀山,南临珠江之势。
•清广州城:至清一代,城垣无大发展。
•1918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市政公所拆城墙、筑马路,到1920年广州成为“无城之市”,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骑楼商业街构成了广州新的整体风貌。
2. 中轴线的演变:
传统广州城市中心历经二千八百多年的发展而未受城市剧烈变动和扩展的影响,这在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历史上是罕见的。从汉唐宋到明清城,城区位置没有大变化,始终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对称发展,北京路在隋唐时已建成北有衙门,南有厅门的城市中轴线,一直持续至今,且为古城轴线。自民国起,随着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碑、市政府、起义路、海珠桥的建设,形成了广州近代轴线。
解放路以西以光孝寺、六榕塔、五仙观等文物景点形成传统文化活动轴。
北京路一线的南越王宫署遗址、古城墙遗址、书院群、大佛寺、也形成一条传统文化活动轴。
因此广义上的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应当是一组自越秀山向珠江发散的轴线束,这些南北向轴线保留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构成城市传统空间的基本骨架。
但是,在这些轴线群中,只有近代轴线体现了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理念。因为近代轴线位居中央、有明确的南北开放空间联系,而其它传统文化轴在形态上都是隐含的。所以我们认为,近代轴线对广州城市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驾驭意义。在物质形态上,近代轴线可以成为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标志和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的“脊梁”(spine)。
 
3. 规划用地概况:
本项目涉及的范围属老城区的核心地段,从中山纪念碑至海珠桥轴线南北总长约3.3KM。以中山六路、中山五路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主要包括越秀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地块、市政府地块和人民公园、中央广场;南段北起中山五路,西至解放路,东至教育路、迴龙路,南端经海珠桥到海珠南广场,南北长约1.7KM。考虑到中轴线的核心地位和与周边地区的环境和形态的整体性,高第街传统街区的完整性和部分文物古迹的相关性,研究范围局部放宽至北京路。 
设计范围内有南北向的主干道解放路疏解白云机场交通,向南跨越珠江接江南大道。东西向干道有东风路、中山路连接天河新区和两侧城区,南北向有正在兴建的地铁2号线,东西向沿中山路有地铁1号线。轴线北依越秀山,南临珠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中山路、北京路为市级商业中心,解放路也将建成商业大道,东西向分布有惠福路、大南路、泰康路等特色商业街和高第街传统街区中的商业步行街,商业设施全、购物便利。轴线北端有省政府、市政府和市级机关,是广州的重要行政中心。轴线地段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其中包括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宫御花园、城隍庙、广州公社旧址、大佛寺、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海珠桥等,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
越秀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地块、人民公园、海珠广场绿化环境很好,是市民重要的文化休憩活动场所。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也是广州重要的滨水景观轴线,展示了广州城历史的变迁和城市面貌的变化。
中轴线地段是广州古城的核心,是现代广州的文化、行政、游憩核心地段,是广州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三、 设计依据:
《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任务书》
《广州市总体规划》
《越秀分区规划》
《广州市广场体系规划》
《中央广场地区城市设计》
《海珠广场地区城市设计》
《海珠南广场地区城市设计》
《北京路城市设计》
《解放路城市设计》
 
第二部分 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对给定设计范围以及我们认为与项目密切相关的放大范围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基本摸清了传统中轴线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潜力、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我们本次城市设计的要点。其中传统中轴线调查研究分析报告已另用附件形式表达。
一、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多数市民对传统中轴线并未形成共识,定位不明;
2. 山、水、城空间格局不明显;
3. 交通系统和结构不尽合理;
4. 市民空间缺少;
5. 地段内建筑形态凌乱,高层建筑布局缺乏章法;
6. 街区环境较差,社区氛围不够积极;
7. 城市环境细部和街道建筑小品考虑不足;
二、 传统中轴线现状调查和分析:
1. 传统中轴线存在的问题:
•特色不明显:广州市民和旅游者都未能明显感觉到这条轴线。起义路与古城其它道路没有明显的区别;功能定位不明,气氛比较萧条和冷落。整个区域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活动使用的可达性尚有欠缺。市民心目中意象不明,无轴线连贯印象。
•行为不连续:从中山纪念碑至海珠桥,不论步行或车行都很难从南到北体验轴线。对于步行者来说,应元路、东风路、中山路东西向道路不断地打断步行路线,现状东风路中间交通护栏隔开上下行车流,人行天桥远离轴线。由于交通组织未考虑中轴线空间秩序,机动车更不可能从北到南穿越轴线地区。
•绿地功能不连续:轴线北段越秀山公园、纪念堂地块、人民公园绿化环境较好,但互相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应元路分开了越秀山公园和纪念堂绿地,市政府人大和东风路隔开了纪念堂绿地和人民公园;纪念堂绿地四周有围墙封闭管理,也未形成对普通公众免费开放的休憩场所。
轴线南段起义路沿街有中学(华侨中学)、大学(广州教育学院)和机关(公安局)、文物单位(广州公社)、商店、高层商住(侨力大厦)、商办、宾馆(广州宾馆)等,沿街建筑功能连续性差。
 
2. 山、水、城、绿化和生态问题:
“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是对广州古城山、水、城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古人“负山面海”、“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州城市千年不衰的基本保证。
广州全年主导风向频率北向占半数,但大风主要来自东南向,尤其以夏秋之际东南风为主。白云山、越秀山是广州城的市肺,为市区输送新鲜氧气,涵养水源,改善地区小气候。
但是,虽然广州有山有水,今天却行不见山,游不见水。
现状城区建筑正向越秀山脚滋生蔓延,蚕食山脚缓坡绿地。尤其是传统中轴线起点应元路一线,不少路段已被建筑占据,看不见绿色山体,山与城相互依存关系已经非常脆弱。
海珠广场为传统中轴线的终点,该地区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建筑布局具体反映了水与城的相互关系。现状岸线绿化用地太少,高层建筑有沿江一字排开之势,不论是从景观和城市主要风向考虑都不合适。海珠广场与珠江之间的联系则被滨水机动车道所阻隔。现有滨水步道不仅狭窄,而且平铺直叙,缺乏序列和高潮。
珠江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母亲河”,珠江的岸线变迁记录了广州市区的发展进程。珠江江面晋代曾宽达1500米,唐代变为1400米,宋代900米,明代700米,清朝为500米,到今天珠江最宽处约400米,最窄处仅180米。珠江岸线的自然淤积和人为破坏问题今天已经迫在眉睫。同时,10多年前,珠江还是一条碧绿江河,可现在老百姓连吃鱼都不放心。根据国际滨水区改造开发经验,如果水质不加以改善,滨水地区的公众市民性和亲水性是难以实现的。
老城区居民多,建筑密集,普遍缺少街坊绿地。由于高强度的城市活动,形成“热岛效应”,影响居住环境的热平衡。
 
3. 交通系统:
老城区交通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本身交通规划的问题;二是交通规划与城市环境景观的配合问题。
(1) 道路交通:设计范围内涉及城市主干道三条:东西向有东风路,红线50米,中山路红线36米,南北向解放路红线42—45米。现状道路车流量很大,高峰时段,中山路(未全线拓宽)堵车严重,尤其是与北京路交叉口。解放路为新拓宽的南北向主干道,高架方案主要解决车流问题。由于解放桥有收费站,车过珠江南岸仍须接到江南大道。现状过境车流主要从一德路经海珠桥过江,加大了海珠广场的交通压力。
设计范围内其它道路没有明显的分级定位。现状吉祥路、连新路由于东风路交通栏隔离,北段交通量很小,南段交通量较大,以公交和小型机动车为主。
起义路目前是单行线,不算拥挤。与中山路交叉口因地铁施工,路面收窄,堵车严重。
教育路、西湖路、惠福路、大南路车流量一般。西湖路与北京路交叉口常堵车,部分原因是广百地下车库入口缺少回转空间而占用城市道路。
东西向的沿江路和泰康路车流量很大。
(2) 公共交通:设计范围内涉及公交线路约70多条,公交站场严重不足,设施落后,线路网点设置不尽合理,同时停靠15条以上公交线路的站点有十几处。高峰时间公交车站成为马路的囊肿,公交车进站难,出站难,乘客上车难,尤以海珠广场站问题最为突出。
(3) 停车设施:设计范围内公共停车场地严重不足。高层建筑地下停车多未对外开放,目前集中的公共地面停车场有三处,多为临时用地。部分路段(教育路)占用路面停车,摩托车、自行车停放一是占用沿街人行道,二是占用街巷、里坊空地,干扰居民出行,高峰时间堵塞街坊。
(4) 标识系统:城市交通标识系统不够完善,缺少整体设计,容易增加交通矛盾。
 
4. 建筑形态:
现状设计范围内建筑形态和布局问题突出,缺乏统一的规划,且建筑风格各异,空间环境的总体性和协调性较差。高第街传统街区多年来缺乏规划管理,插建了不少大体量建筑,破坏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与传统街区清晰的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建筑与道路结合的问题很突出,不少建筑物压在了道路红线上,甚至占据了城市道路转弯处的视距三角形。
街区内建筑以住宅为主,大都破旧,间距不够,有很多“握手楼”。很多住宅虽是高层,却缺少电梯等设施。高层建筑布点缺少研究,原分区规划控制在起义路西侧60米内禁建高层未能控制住。现状起义路两侧高层有:百汇广场、西湖路口的民政大厦和一未完工的高层、侨力大厦,给起义路全线道路线形的拓宽整治带来困难,也影响起义路的街景和空间尺度。尤其是民政大厦板式高层的大体量阻碍了从越秀山通过轴线南眺珠江的景面。
越秀山周边街区建筑形态未考虑与山体的协调关系,中旅商业城等高层建筑体量太大,与现状街区空间关系不好。
 
5. 文物古迹和重要建筑:
设计范围及周边地区主要文物古迹和重要建筑见下表:
广州虽是二千多年的历史古城,但代表古城的东西太少,公众不易感受到古城的历史文化氛围。现状文物古迹和重要建筑周边环境较差,缺少保护距离。整体性差,周边建筑体量、风格不够协调。各景点散落在旧城区中,市民和旅游者可达性差,相互之间缺少联系。
原有的骑楼商业街缺少整体连续保护,因局部地块大尺度新建筑的出现,打破了原有街道的连续界面和特色空间格局。
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全套方案文本
帮助中心 收藏 >>>
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全套方案文本下载
点击此处下载